4.泯我執
不論顯密、大小乘,要想成證,必須除我執。佛性平等,本來無我、無所;只要一有「我」之見解,則其身、語、意皆在造業。無「我見」(三輪體空),總是住於平等體性,或是利益眾生,則一切身、語、意均為善業——至聖至明之成佛大業。
泯我執,亦有層次︰
⑴ 泯色身之我——忘此肉身,依法而修,但仍有「思想之我」。
⑵ 泯思想之我——「法」上之我。
⑶ 泯虛空之我——以「空」為我故。
⑷ 泯光明之我——以「法界光明」為我故。最後之境界是泯此「光明之我」,即達涅槃境界。
修心者多,成就者少,就是因為不能「無我」;而其主因就是信心不夠,不能深信自性本具佛性。只要放下六塵之執著,當下就能見到本來。
5.除五蓋障
從略,上期已載。

6.力行
既深信又切願,且嚴持戒律,仍然必須力行。
7.息妄想——息即菩提
一切之山河大地,一切之人我分別得失,均為思想而現起。如無妄想,則一切之情、器世間就全部消滅,化為烏有,也就是化為空。息妄想(妄想息了),並非「沒有思想」,仍有清淨的覺體;在用則為平等普度,思維以種種方法令一切有情悉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無明明了了的淨覺,又無度生之用,即落入「頑空」。
在息妄中,但存「息妄想」之心,仍是妄想;或存「我現在很清淨」,仍未清淨。因仍存一個「我」,這就有能所,就有三世;佛性乃真心,是沒有對待,沒有能所。或存「我怕落入頑空中」,亦是有我所——有一個「我」在怕,怕落入頑空之「所」中。故修持中,如落入思想、語言中,早就不是本來,早就已不是真心(真心隨染用了)。
古禪宗大德告誡︰要離開心、意、識,本體才現。故知真心本來清淨、本來光明遍照、本來不動,就好像虛空——它不來不去,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就是此虛空,久遠之前、久遠之後仍是同樣地空。但這並非說「佛性就是虛空」,它不過是「像虛空」而已。故要現佛性,只要念念不染六塵、不住於空有,佛性自然現前。
恭錄自 諾那.華藏精舍出版《華藏世界》第18期
時間︰民國七十八年四月九日(農曆三月初四日)清明節閉關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