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六度萬行中,集聚福慧二資糧,破除菩提道中諸障,才能破無明見本來。
六度中的「布施」,對治貪心。我們不能成就,皆因貪求故。好不容易去掉貪財、貪名,反而又執於「貪法」。一切法是來對治我們妄執、顛倒的毛病,貪法愈重,則病愈重。我們應該將為滿足自己五蘊的貪念,轉化為無比的大願——饒益、度盡法界一切有情的貪念。
六度中的「持戒」,對治毀犯。地藏菩薩云︰「一切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業。」皈依後,上師悲願加持,消除我們的舊業;若能堅持新業不生,念念饒益有情,才能即身破無明證本來。心,為罪業的根源。「打蛇須打七寸,擒賊須先擒王」,是故轉妄執的心為真心,即住持一切戒。其內涵為念念安住不動本體,更念念由體起用饒益一切有情,亦即是在修心地法門。修此法門並非很深奧,若能愛別人如自己,常為別人著想,念念饒益有情,不為六塵所膠著,離一切妄執、顛倒,才是真正持戒。

六度中的「忍辱」,是對付瞋恨心及我慢心。修密的行者因密法可即身成就,有意無意中即貢高我慢,而貢高我慢為入三惡道的因。法高則魔大,外魔較容易察覺,而內心微細的「心魔」卻不易察覺——修道最大的魔,就是自己。當我們遇到外道或其他不殊勝的修法,應發無量悲心——願他們能見聞殊勝正法修持——來取代自己傲慢的心。我們應「都攝六根」,六根不為六塵所轉,將貪、瞋、癡轉為戒、定、慧。此出離六道苦的堅持,難忍能忍,即為忍辱。
六度中的「精進」,是對付懈怠。念念間的修持才是精進,才有機會此生破無明證本來。一個皈依的密宗行者,應於行、住、坐、臥四大威儀中,不是念念安住在自性本體的法界大空,就是由體起用,念念饒益有情;而且應「制心一境」,淨念相續,破無明證本來,這才是精進。念念饒益眾生,念念迴向眾生見自本來;隨喜功德,參加上師所安排的印經、助念、放生等活動;念念處處對眾生愛心、悲心無微不至,此即化諸事實行為的精進。有一個弟子剛結婚,有人需要助念;不避吉凶,即跑到殯儀館助念。此種堅持精進的心,值得讚歎!
六度中的「禪定」,是對治散亂、掉舉、昏沉。最重要的是「外禪內定」,即內安住本體,外見一切諸境不分別、愛憎、取捨。而打坐是禪定的一種方法,每個念頭的禪定、廿四小時的定才是真定。是故本門所述︰「於行住坐臥不間斷,念念返聞自性。」其目的在都攝六根,淨念相續,破無明見本來。

六度中的「智慧」是對治愚痴,為前五度的根本。前五度最終目的在令我們出離妄執、顛倒的智慧生起,更進一步而言︰前五度皆須用智慧觀照,才能破無明見本來。是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為外修,正如密法的「大圓滿」前的「六加行」,在破除一切障礙,能六根不染六塵,束六和合為一明點,淨念相續。其目的在破無明,見本來。而智慧於未證本來前,為對佛的「體、性、相、用」的瞭解,以利用正確的方法破無明證本來。破無明證本來,才稱為「智慧」;智慧即真心,即本具佛性。而「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是上師及諸佛懇切令我們瞭解我們本具的真心(本具的佛性、本具的智慧)而自心領受,「悟佛知見,入佛知見」,破無明見本來。
「開佛知見,示佛知見」為外緣,「悟佛知見,入佛知見」為內證。是故不悟、不入佛一切智慧功德,是無法了義修持,進而在此生悟證本來。故本門的「蓮花心要」︰一、制心一境,二、澄心外照,三、住心觀性,四、攝心內證,是直指心燈最速的心要智慧法門。真知必行,真知才不會多生多劫辛苦地修行,仍無法出離六道苦、破無明見本來。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恭錄自 諾那.華藏精舍出版《華藏世界》第17期〈圓覺法宴.皈依法會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