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問答開示

一念蓮華︰臨終助念(十一)


智敏慧華上師教育基金會

2023/06/04

問︰若被助念的亡者是本門的師兄,要如何配合其生前的修持,為他助念?

師︰若亡者為已修到本尊「簡修法」之同門,則提示他︰牢記本尊恆住心蓮。修至「專修」以上,則可導示其匯入法性光明,歸於大空;或是依「中觀」,安住體性遍法界。若生前修「頗娃法」,已開頂門,則帶領他修「頗娃」,往生淨土。

臨終為升墮的關鍵,是每個人一生最重要時刻。即使本門弟子,要在捨報時有本門或顯宗的助念團在旁助念,本人又能禪定安住,正念往生,這都是無上的福慧、因緣所致。因此,本門弟子在平日就要不斷地「六度萬行」,累積福慧資糧,以祈願自己於捨報前一分鐘,以「清淨心」切願西方,決定往生;或「如如不動」,當下回歸法性。如習於幻觀,能安住「如幻三摩地」,則於中陰時,曉了一切境界無非是幻,亦必定能往生諸佛剎土。若更進一步,能安住於體性不動,則臨終契入法性,即身成佛。又若生前已修滿「百字明長咒」十萬至二十萬遍,則中陰文武百尊現前時,自然能契入本尊的淨土,不再於六道輪迴,而究竟成就。

中陰境界有種種的怖畏,非普通人所能忍受。若在面臨驚天動地的巨響、雷電交加,與猛獸、鬼怪追逐時,能一念「如夢如幻」,知自己的身無形無相,猶如虛空;安住於法界,不受一切怖畏、痛苦與驚嚇,則一念即回歸法性矣!反之,若在現實生活中都無法持住「如幻」,到中陰時,又如何能抵擋種種洪水猛獸、驚天動地的怖畏?一般人遇到地震,就已經驚慌失措;中陰時所遭遇的震撼,何止是地震的千百萬倍!若非平日已知一切是幻,能夠在千軍萬馬中都不驚慌;否則,如何能在中陰時安住體性,如虛空、大地一般,依然如如不動呢?更由於我們並不知道自己何時捨報,況且許多人在臨終時十分痛苦、疲累,根本也沒有辦法如是觀想與安住。

因此,要在平時一切安好時,即使自己還很年輕,就要開始正念如是——觀想、安住成為習慣,則捨報時自然能契入法性。若能恆常如是安住,不用等到捨報,就能「照見五蘊自性歸空」,現證佛性——現證自己遍滿虛空、法界的法身。平常將這個法修好,則在助念時,功德更大!因為助念者有實際的證量,能幫助亡者到達這個境界。

蓮師開示︰體性即是「空」與「覺」之總合。其修持方法,即用自己的腦,不再追逐世間的形形色色,並且將習於追逐六塵的心扭轉來恆常觀照宇宙的「空」;一旦了達這個「空」,即悟「自性佛」——真正的佛。我們的體性,能顯法界一切相,能起宇宙一切用——一切淨土、穢土,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一切有情無情、四聖六凡。法界任何地方,即使勝妙如天宮,亦不能比體性更珍貴。因為法界一切有情、事物,畢竟毀壞;唯有體性永恆常住,千萬億劫,恆久不壞。而這珍貴無比的體性是一切眾生本有,只因無始塵垢掩蓋,而不彰顯。因此,要時時返聞,觀照宇宙的大空——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永恆常住,不動不壞,遍滿法界。

為何體性「不來不去」?因為有來去,就要有相。即使一粒微塵,也要有微塵相,才能顯示來去。又體性為何「不增不減」?因為凡有增減,亦必定依於相,才能表示。無論是數量的增減、聲音的高低,一定要依六塵之相,才能表現;然而,體性的大空,即使如微塵的色、聲、香、味,觸、法,亦不可得。故體性不來不去、不增不減,永恆常住,永恆不動。體性是絕對的、無可比喻的清淨,只要我們時時住念(用腦子一直去想)宇宙的大空、體性、光明,即豁然破除我執。

眾生所以不能除我執,只因執著有身、有我,時時不忘——處處為「我」謀幸福、享受、權勢、地位、恩愛、壽命,致難脫生死輪迴的牢籠。若不去想這個身,總是去想宇宙的大空、體性不動,則能忘我;一旦忘我,當下回歸性海,契入諸佛的法身,而證到佛果。這是何等的容易!

此法名「大空三昧」,無相、無念、無願,適用於在生時、臨終時、中陰時。乃至於六道輪迴中,無論在中陰怖畏中,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的任何苦難中,只要了達身、境幻化,真身如虛空,不受怖畏、苦難。如此一念返聞,當下一切怖畏、苦難悉皆歸空,契入法性,回歸性海。

至於人身,則因血肉之軀,五蘊遮障,往往在世時難以照破五蘊、一念契入法身;但是在臨終,神識將要脫離肉身時,若能一念安住「大空光明」,則當下回歸性海,證到佛果。

問︰剛才師父所開示「觀宇宙大空光明」之觀想方法,與「觀種子字放光」的方法,有何差異?

師︰條條大路通羅馬。「觀種子字放光」是初步的觀想法,也是殊勝的觀想法;「大空三昧」,則為究竟的法門。

種子字為諸佛的心,咒輪則是諸佛的語言。觀種子字,可「攝萬念歸一念」,止息眾生的妄想、分別;妄想止息了,本來清淨的自性自然現前。

至於剛才所講的「大空三昧」,則是直接觀「自性明空」,所觀的即是所證的,是更直接、究竟的觀法。由於一般的眾生根器,不易住念於明空,所以初步須觀種子字,承佛加持力,才能集中心念,除妄歸真。

恭錄自 諾那.華藏精舍出版《華藏世界》第32期〈八十三年助念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