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修持開示

〈七十八年元旦閉關開示〉︰體性不動,果位起修,不可「頭上加頭」


智敏慧華上師教育基金會

2023/12/02

  各位已在此閉關修持三天,佛說︰「持一句『阿彌陀佛』聖號,即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持誦一句『六字大明』,即是讀誦一部大藏經。」如此三天精進,諸位身心當已清淨,堪聞正法。

  閉關專修既可消宿業,又不造新業。因為身趺坐(不造殺、盜、淫身業)、口持咒(不造口業)、意觀照(即無貪、瞋、痴),如斯三業清淨,仗加持力,易證本心,亦即「佛心」。

體性不動

  「佛心」和「眾生心」有何不同?其實佛心與眾生心非異。就如佛性不立文字,亦不離文字;佛心非眾生心,亦不離眾生心。體性無異,用途非一而已。

  眾生念念都在生滅中,而佛心卻恆常如如不動。

  何謂眾生「生滅心」?就是眾生所思所想,念念無非能所,分別對待。對事、對境,起種種貧富、貴賤、智愚、大小、明暗等有「我」之心,是為生滅心。而佛心恆住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清淨無染,光明遍照,猶如虛空;遍於法界每一角落,即使一微塵、一芥子,亦皆遍滿;過去無量劫、現在一剎那、未來無窮盡,虛空恆常如是,不動不染。虛空雖然蘊藏整個法界,但對法界中一切事、一切境皆毫無分別,無論貧富貴賤,平等不二。

果位起修

  佛法常以虛空比喻諸佛的法身,又藉法界的光明比喻佛的報身。當撇卻被色身及意念纏縛的我執時,就能顯現本有智慧的光明心。光明是智慧的的相,亦即諸佛的心;此光明遍於法界,照破六道黑暗。它的清涼遍照,能令熱惱眾生恢復到本來的清淨,猶如月華的光明覺地。

  要證此光明心,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恆常地對事、對境保持不分別,即不因愛憎而取捨。無所愛就無所取,無所憎就無所捨,更不會因想取得財富、名利、權勢、美色等等而用盡種種的手段,去造無量的惡業。

  眾生所以會輪迴生死,就是因為造業;若不造業,就不會輪迴受報。故在修法時,最後總要大家觀一切有情皆上師(佛、法、僧之總代表)、一切音聲皆咒音(佛之語言)、一切處所皆淨土。一則可捨分別——既不分別,就無愛惡;無愛惡就無取捨,無取捨即不造業;倘不造業就無須再來償業,從此脫離輪迴,永出三界。二則《華嚴經》云︰「有如是思維,則有如是顯現。」除觀想一切世界為佛剎、一切音聲為咒音,更確信自己承上師、本尊加持力能達此佛境。具足如是信心,恆久如是觀想,就會現量如是顯現。

  圓覺宗無上乘心法,由果位起修。「果位」乃指諸佛與眾生不二的菩提心。由此菩提心起修,在體即恆住諸佛體性,如如不動;在用則自顯本尊,當下穢土即諸佛淨土,修室即本尊的壇城。如是修持,久之即能顯現佛性,此即「有如是思維,則有如是顯現」之道理。

不可「頭上加頭」

  禪宗與密宗在法身境界上是相同的,但禪宗對諸佛果位及報、化身境界極少詮釋;至於本門,乃是依心法與本尊觀配合修持而達法、報、化三身齊觀的境界。

  真心本來是涵攝法、報、化三身的,對於未證的行者,應先建立「果位見」——即了知自己本具佛性,與佛不異;所以淪為眾生,乃被六塵遮障了本具的光明,故要藉無上密法及「心月觀」等外緣,以顯發本有的智慧光明。

  此光明非指日月、燈光,乃為不生不滅、恆寂恆照的法界光明,亦即吾人與佛不二的真心。徹證此心之時,即度盡一切眾生——了知無盡眾生,皆如空花;盡未來際,如幻度之,令離如幻眾苦而證常樂。

  佛性清淨不動,就像虛空一樣。虛空中空氣在流動,微塵、樹葉、飛鳥在飄動,但虛空本身卻本寂本定,究竟不動。這一點在修持上十分要緊!因為密乘行人通常都很精進,要即身成就,因此總想盡快入定——將動亂、染著的心,教它不動、不染;或是定下來,快點修到那不動心的境界。這是每一位修行者所必有的現象,但如此反卻成了「頭上加頭」,而永遠無法見到佛性的。

  因本來不動的佛性,你如何更去令它不動?本寂本定的體性,何勞你動種種妄念令它寂定?如此修去,其中不僅有個自以為能令自性不動的「我」,還有個視為不動的「所」;如此「能」、「所」對立,如何能證到本來?

恭錄自 諾那.華藏精舍出版《華藏世界》第17期〈七十八年元旦閉關開示.慧華上師開示(元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