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離五塵
什麼是虛妄的?首先要講到外五塵——色、聲、香、味、觸。
第一是「色」︰以概括而言,雖泛指一切色相,但其中最要緊的還是指男女之色,其次則為財寶之色。因為在所有的色中,以這兩者令眾生最不易視為如幻而遠離。若竟能離之,則其它的色塵就容易遠離了。
第二為耳朵所聞的「聲」︰所有聲音中,最易遮障自己真心的,就是男女相悅中的愛淫之聲。若於此不染,則於其它聲音就易遠離了。
第三是「香」︰在各種香氣中,有花香、草香、人香、體香……種種的香,而其中最難離的,當屬男女身體上的體香或者體臭。倘能離此,其它都較為易離。
第四是「味」︰就是指對食物美味的貪著。就密乘的行人而言,在進食前見到桌上有葷食,可誦「六道金剛咒」七遍至二十一遍度他(「六道金剛咒」至少應先持十萬遍為基礎),觀想葷食中眾生的體性匯歸法界,或者往生淨土;繼而誦「三字明」三遍至九遍,令食物清淨、廣大、遍滿、殊勝,以之上供十方三世諸佛,下度六道有情;正食之時,為供身中三根本三寶。若未如是觀想、持誦,則未離味之貪著;若能如是,則隨緣食葷亦無大礙。例如沙漠中無蔬可食,只好吃葷;但不可藉此說食葷才能度他,諸位若能發心吃素更好。吃素一樣可以此觀想、持誦度素食中的微細眾生。究竟而言, 諾祖說︰吃葷、吃素平等,吃葷不要以為非要吃葷才能度,吃素亦不要以為高於吃葷者;這樣心就不平等,未能捨離分別之見。
第五「觸」︰觸有許多種,例如穿衣有粗、細之觸,溫度有冷、暖之觸;而在所有的觸塵中,還是以男女身體之觸,最不易離。倘能離此,其它的觸塵也就容易捨離。

內除五蓋
對外要遠離色、聲、香、味、觸(五塵),這是對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而言;對內也要遠離貪、瞋、痴、慢、疑(五蓋障),這是對意根的法塵而說。
「貪」即貪心。切勿認為貪一點錢財、衣物之類無所謂,殊不知放任此貪心滋長,會演變成偷盜、搶奪。
瞋恨心也是如此,以為發一點脾氣沒關係,若任瞋恨心發展,會擴展成殺業、暴亂、戰爭。瞋恨猶如猛火,能燒毀一切功德,更能毀壞菩提種子,故一定要遠離。
「痴」,就是愚痴。上座時,不要去想過去、現在、未來種種的是非、恩怨、欲求、得失。沒有得到的,如男女之色,想要去追求到手,這就是「痴」。修心的人還有另外一個常犯的毛病,就是「痴睡」。八小時睡眠已夠,如超過八小時還要睡,那太可惜了!以在家居士而言,工作、生活瑣事已佔去大部分時間,如果再將剩餘的都睡掉,還有什麼時間用來修持呢?
「慢」,就五毒而言,是指「我慢」;但是在修持上,則指「掉舉」。所謂「掉」,乃是指好動,這可由身、口、意三方面來說︰「身掉」,就是身不安定,坐不到十分鐘,就心猿意馬,想跑、想走,想種種方法溜出去。「口掉」,就是將寶貴的時間和人身,浪費在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搬弄是非,說長道短,講不完的廢話,造成種種的過失。至於「心掉」,比口掉更為嚴重,種種妄念不捨,不是追悔過去就是展望未來,在錢財、利祿、名勢、權位、家庭、父母、事業、男女上起種種希求;或者又想到過去某人對不起我,或者汙衊、羞辱我,要如何去報復等,都稱為「心掉」。無論身掉、口掉或意掉,都應當捨離。
至於「疑」,也是修持上最大的障礙︰第一、自疑︰初修佛法的人或是顯教的行人修習密乘,對於自觀為本尊,承認自己本具佛性、本來是佛,往往不敢承當;認為自己罪業深重,成佛必須經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如何能一生成辦?這是自疑。第二、疑師︰心想︰「這個師父既要吃、又要穿,還要受供養,不過在座上講兩句,就要我依他修。他真的能領導我脫離輪迴,指導我成佛嗎?」第三、疑法︰「熟讀三藏十二部經未必成佛,單依這薄薄的法本修持,就能成佛嗎?」
這些「疑」(諸如此類的疑心)有別於禪宗的疑。禪宗是懷疑到底什麼是自己的清淨本來?因此,「大疑大悟,小疑小悟」,疑得愈多愈好。但以上這三種「疑」皆為宿業所牽的疑,只要有其中任何一種,無論如何精進,都無法成就。 華藏祖師說︰「信師父是佛,你才能證佛;見師父是凡夫,你最多乃為一凡夫而已。」古德說︰「應肯定上師為佛的代表,上師所說即為佛說,並加本身證悟的經驗。修行人如對師父有所懷疑,即無法成就。若明知道這一點,仍不免懷疑,應自懺宿業深重,障礙信心。應知師父身中有真經,要取得真經,就應接受這個師父,依他教導而修行。」

以上所講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相對於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總說又可歸攝為色、心二法——在外的不出色塵,在內的不出意根。《圓覺經》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了知外五塵與內五毒(貪、瞋、痴、慢、疑),過去、現在、未來的種種,無非是空華水月,幻有非真;「即無輪轉」,就不會在六道當中輪迴了。《圓覺經》又云︰「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各位既知所見、所想、所知、所為的一切皆幻,就當離幻。所謂「離幻」,即不執著於幻。如不執著於如幻的塵相及心念,久之,自己與諸佛不二的本覺就會現前。
因此,無上乘的弟子在見地上,都應了知一切所見、所聞皆如幻非真,皆為自己真心如幻而顯。但進一步要如何證明這一點呢?其實也不難︰第一、只要證到自己的本來,自然了知一切如幻。第二、各位處此世間,猶如昨夢——就如昨夜夢中,無論違順美醜、悲歡哀樂或怖畏的境界,當正夢時,不也認為夢中種種境界都是真實的?由此可知,現實生活中的一切,亦皆如夢如幻。待證悟本來時,這一點無須別人證明,自己就可以親證。
恭錄自 諾那.華藏精舍出版《華藏世界》第17期〈七十八年元旦閉關開示.慧華上師開示(元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