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宗第二代祖師

文殊師利菩薩


壹、文殊師利菩薩生平

  文殊師利,梵音Manjusri,新譯「曼殊室利」,藏音འཇམ་དཔལ་དབྱངས་(蔣悲揚),密號「般若金剛」。略稱「文殊」,意譯主要有三︰(一)妙德,謂萬德圓明,皆徹性原;(二)妙首,謂具不可思議微妙功德,在諸菩薩之上;(三)妙吉祥,謂具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最勝吉祥。

  文殊師利菩薩於公元前六世紀,生於舍衛國多羅聚落婆羅門族姓中,父名「梵德」。從母右脅而生,身紫金色,墜地能言,如童天子,有七寶蓋,隨覆其上。出生時,家裡出現十大吉祥瑞兆︰(一)天降甘露,(二)地湧七珍,(三)倉變金粟,(四)庭生蓮花,(五)光明滿室,(六)雞生鸞鳳,(七)馬產麒鱗,(八)牛生白犢,(九)豬誕龍豚,(十)六牙象現。文殊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與佛相同。文殊初生即能語言,後詣諸仙人所,求出家法。因酬對者無,故至佛所出家學道。

  於此娑婆世界中,文殊師利菩薩與彌勒菩薩隨侍釋迦牟尼佛,輔其教化,乃諸菩薩之上首。若以華藏世界而言,又與普賢王菩薩並為毘盧遮那佛之左右脅士,世稱「華嚴三聖」。文殊菩薩已全然斷除煩惱障、所知障,且證得一切智慧、圓滿自他二利的無上功德,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般若智慧之總集,開大乘佛教深見派之傳承。佛弟子皆以文殊菩薩為智慧之化身,如說︰般若為諸佛之母,文殊為七佛之師。

  常見的文殊菩薩像,頂有五髻,表示五智無上無得之相(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左手執蓮花,花中安放《般若經》一部,表示般若一塵不染,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觸,觸之即燒;右手執寶劍,表示大智,具大威力,能摧滅有情一切無明、煩惱、蓋障,又喻金剛寶劍能斬群魔,徹底救度眾生輪迴之苦。或坐蓮花臺,表示清淨;或乘獅子或孔雀,表示威猛。

  《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記載︰佛涅槃後四百五十年,文殊菩薩到雪山,為五百仙人宣暢敷演十二部經,教化成熟五百仙人,令得不退轉。最後諸有緣者悉皆得度,與五百仙人回到自己的家鄉舍衛國多羅聚落,於尼拘樓陀樹下,結跏趺坐,入首楞嚴三昧。從周身毛孔,出大火光,鑠金色身,成琉璃像;琉璃像內有真金像,正長六尺,坐蓮華臺,了了分明。五百仙人,皆入涅槃。時有八大王鬼神,將琉璃像置金剛山頂,起塔供養。

貳、文殊師利菩薩甚深大願

  唐代開元三大士之不空三藏譯《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載有文殊師利菩薩「無盡十種甚深大願」︰

佛告大眾、諸大菩薩摩訶薩︰「若有初發意菩薩,及一切四部眾善男子、善女人等,若發菩提心者,曼殊室利菩薩當有誓言——我有十種諸佛無盡甚深大願,所有一切菩薩及一切有情眾生,入我願者則是世尊諸佛之子,亦是我父母。於意云何?我有先誓大願,依我十種大願者,先為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屬,得令富貴,果報圓滿;兄友弟恭,慈心不殺,聽學大乘,讀誦尊經,轉教群品,願至菩提。我亦作師僧、子弟、和尚、阿闍梨、同學伴侶,受我法教,學我威儀,取我禮節,令發勝願,迴向大乘,學習菩提,漸成佛道。於是我作、他作,大臣官長,理務世俗,一一清正,於國忠孝。悉共有緣,歸向菩提;得值三寶,令發菩提之心。云何名為『無盡十種甚深大願』?

一者大願︰若有一切眾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隨緣受化,四空五淨之主、八定四禪之主、梵王六欲之主、帝釋諸天之主、四天四輪之主、諸神龍王之主、八部鬼神之主、守護佛法之主、伽藍宮殿之主、四大持世之主、金剛堅牢之主、護國善神之主、大國小國之主、粟散世王之主、統領諸軍主、都攝所守主,所有水陸四生、胎卵濕化、九類蠢動、一切含靈,同生三世,願佛知見。或未聞我名,令願得聞;及聞我名,於我法中,令一切有情盡發菩提,迴向大乘,修無上道。若有眾生以法藥世醫,救療諸疾;歷數算計,工巧博弈;世典文筆,歌詠讚歎。講論戲處,導以度人;隨類同事,接引世俗。令發菩提,正見正授;共我有緣,得入佛道,

二者大願︰若有眾生,毀謗於我、瞋恚於我、刑害殺我,是人於我、自他,常生怨恨,不能得解。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三者大願︰若有眾生,愛念我身,欲心見我,求得於我;於我身上、於他身上,盛行諂曲,邪見顛倒,及生淨行、不淨行,諸惡不善。願共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四者大願︰若有眾生,輕慢於我、疑慮於我、枉壓於我、誑妄於我,毀謗三寶,憎嫉賢良;欺凌一切,常生不善。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五者大願︰若有眾生,賤我、薄我、慚我、愧我,敬重於我、不敬於我,妨我、不妨我,用我、不用我,取我、不取我,求我、不求我,要我、不要我,從我、不從我,見我、不見我。悉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六者大願︰若有眾生,常生殺命,作屠兒魁膾,畋獵漁捕;怨命現前更相殺害,無有斷絕,世世相報。殺心熾盛,不生悔過;賣肉取財,自養性命。如此之心者,永失人身,不相捨離報對,如是令發菩提之心。若有他人,取我財物,我與財物;或施我財物,我施財物;所得財物及不得者,於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七者大願︰若有眾生,供養我者、我供養他者;或我造、他造寺舍、僧房、伽藍、佛塔、禪房、蘭若,獨靜之處;或我造、他造一切功德,及造菩薩諸佛形像。令他布施,修立福祐,遍於法界,迴向一切諸佛菩提,令一切有情同霑此福。及有他人自己、朋友同伴、師長弟子,修行苦行,節身斷食,持戒破戒,有行無行;和尚阿闍梨,教導稱說,聽受我教,我受他教。同行同業,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八者大願︰若有眾生,廣造諸罪,墮於地獄,無有出期;經無量劫,受諸苦惱;從地獄出,生於五趣。先作畜生,將命還於前生;負物作駝驢猪狗、牛羊象馬、奴婢僕從,償他宿債,累劫倍命;還他偷盜,無有休息。我於五道,隨形受化,常生同世,教化於人,或作貧窮困苦、盲聾瘖瘂、最下乞人。於一切眾生眾中,同類同緣,同事同行,同業導引,得入佛道。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九者大願︰若有眾生,縱恣身心,我慢貢高,故於我法中,污埿佛法。師長弟子,無慚無愧;用僧佛錢,菩薩財物。殺生、偷盜、邪行,妄語、綺語、惡口、兩舌,鬪亂、縱恣、貪瞋。不揀良善,劫奪他財;拒諱謾人,不識善惡。廣造十惡,一切諸罪,死墮阿鼻,入諸地獄。從地獄出,輪還六處;入生死海,諸趣惡道。願共有緣,同業同道,隨緣化變,當以救之,令得出離。共我有緣,發菩提心,求無上道。

十者大願︰若有眾生,當於我法,若我有緣、若我無緣,同我大願,則是我身,共我無別。行四無量心,心等虛空;廣度有情,無有休歇;願達菩提,登正覺路。

大聖曼殊,以聖性願力,不入三界,亦不出三界;心如虛空,常在如來清淨性海、真如藏中;安住法界,遍在眾生心識體性。」曼殊室利言︰「我有大願,以聖性力,加持有情,令罪垢消滅,得入菩提,諸佛聖果,則是名『菩薩十種大願』。」如是曼殊發廣大願已,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曼陀羅華,遍滿虛空。其時大會諸眾盡見其華,同時讚歎曼殊大士,聖力自在,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爾時,諸大會眾咸皆歡喜,信受奉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九〈入法界品〉,彌勒菩薩對善財童子說︰「文殊師利所有大願,非餘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文殊師利童子,其行廣大,其願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文殊師利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母,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師。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名稱普聞十方世界。常於一切諸佛眾中為說法師,一切如來之所讚歎。住甚深智,能如實見一切諸法,通達一切解脫境界,究竟普賢所行諸行。」

參、輔佛教化振玄綱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中,始自《華嚴》,終於《涅槃》。凡是大乘法會,皆有文殊師利菩薩參加。在輔助釋迦牟尼佛宣傳大乘佛教思想的過程中,文殊菩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方廣寶篋經》裡記載︰佛陀在舍衛國時,有一年一連下了七天的大雨,許多農田和住宅都被洪水所吞沒;祇園有八百比丘、萬餘菩薩,面臨著飢餓的慘狀。阿難請求文殊設法予以救濟,文殊使眾多佛弟子都得到飽足,而能安心於道。這說明了文殊菩薩在物質方面予以僧團很大的幫助。

  在僧團成員中,婆羅門種姓佔有絕對優勢。他們多數是厭離心切,慣於苦行,如迦葉等,對大乘法——行於世間而不為世間法所染,與外道和睦相處而不為其知見所動,雖斷煩惱而不捨菩薩行,雖不住有為亦不住無為——接受不了。文殊菩薩輔助佛陀進行大量的教化工作,使許多聲聞眾迴小向大,得以接受大乘教法。如《大寶積經》一百零五卷記載︰五百菩薩得宿命智,得通未得忍,各見往昔殺父害母及諸重罪,深生憂悔常不離心,於甚深法不能證入。於是文殊仗劍迫佛,佛言︰「且住,且住!文殊師利,汝無害我!若必害者,應當善害,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無體無實,非有非真;虛妄顛倒,空如幻化。是故於中,無人得罪,無罪可得,誰為殺者而得受殃?」是時諸菩薩知宿罪皆如幻化,得無生忍,異口同音說偈曰:「文殊大智人,深達法源底;自手握利劍,馳逼如來身。如劍佛亦爾,一相無有二;無相無所生,是中云何殺?」文殊菩薩以此權宜示現,來曉喻那些疑悔不安的菩薩,使之悟解大乘宗義,得證法忍,堪稱佛陀的得力助手。

  《大方廣寶篋經》記載︰一次,文殊菩薩對眾生宣講甚深大乘空義時,說︰「不用見佛,不用求法。」時有二百比丘,不了第一義諦,以為錯亂說,捨佛而去。文殊於中途,化作大火,比丘欲以神足飛空。上見鐵網,生大恐怖;回視祇園途徑,遍布青蓮。比丘即至佛所,禮足白上所見。佛告比丘︰「內火未盡,欲度外火,無有是處。汝諸比丘,墮在見網,欲度鐵網,亦無是處……。此之愛見,無所從來,亦無所至;從妄想生,無我,無我所。」二百比丘,聞佛教導,餘漏永盡,成阿羅漢。有一次世尊自恣日,文殊住三處過夏,違反了僧制;迦葉以長老的身分,拿起楗槌,欲擯文殊。當迦葉剛拿起槌子時,見千百億文殊頓時出現;迦葉這時用盡一切力氣,拿不起槌子。佛此時對迦葉說︰「迦葉!這麼多文殊,你要擯除哪一個?」迦葉頓感自慚。舍利弗於佛陀弟子中,亦是佼佼者,乃十大弟子之一。一次,文殊菩薩與舍利弗遊諸佛土,有一佛土到處都是大火瀰漫。人行其中,頃刻化為灰燼。舍利弗見之,惶恐萬狀。文殊以神力令無數蓮花遍布其中,踏上而行,如履坦途。舍利弗此時在文殊菩薩面前,感到自嘆不如。

  由上述公案可知,文殊菩薩不僅是一位深解大乘空義的智者,對於神通幻術的善巧運用,亦十分熟練。此外,也生動地講明了文殊和釋迦在教育聲聞萌發大心、啟發菩薩悟入甚深法上,配合得十分默契,得心應手。因此,《大乘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文殊啓請末世持經之方,佛特為說曰「安樂行」,便於後世護持、讀誦是《妙法蓮華經》。

  據《大智度論》卷第一百記載︰文殊遵照釋迦牟尼佛的囑託,於佛滅度後,和彌勒菩薩率阿難尊者於鐵圍山結集大乘經藏,使大乘教法得以住世和發揚光大。近人不察論述印度佛教史,認為大乘深見、廣行二派肇始龍樹、無著,斯乃枝末之見。實際上,於佛陀在世時,文殊菩薩、彌勒菩薩即是印度佛教深見、廣行二派的傑出代表。文殊師利菩薩的思想在佛學體系中,自古以來一直享有崇高地位。

肆、常住寂光應眾感,聞者直達菩提場

一、大乘經典的發起和組織者

  大乘經典稱文殊師利菩薩為「法王子」、「導師」,此一尊稱在佛弟子中是非常少見的。尤其漢地流傳的一些重要的大乘經典,基本上都是文殊菩薩所發起。

  在《大方廣佛華嚴經》裡,文殊菩薩是青年的導師。他教育青年不要像舍利弗等比丘那樣,整天坐在大樹下面;要學習佛陀那樣至高無上,修集善根,見佛聞法,行六波羅蜜,在學習上要永不滿足;要不盡有為,不住無為,處生死海,去教化眾生,行菩薩道。他引導六千青年比丘,從事利他的普賢行,向印度南部宣揚大乘佛教,在福城(孟加拉灣西岸)的大塔寺宣講《普照德界經》。此處居民多數是龍族,文殊菩薩的傳法,使龍王、龍子、龍女都歸信了佛教。文殊行的歷史功績,開闢了大乘佛教的根據地。後來的龍樹菩薩在這裡讀了許多大乘佛經,經過整理,使之流傳於世。善財童子在大塔寺聽聞文殊菩薩說法,發起菩提心,立志學習大乘佛教的普賢行。文殊指導他求見善知識,進行參學,是入普賢行的不二門。這就是著名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在《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裡,文殊菩薩是發起人,首先向佛陀發問「如來本起因行」,為全經的開端。《維摩詰所說經》記載︰大居士維摩詰示疾,釋迦牟尼佛欲派一個大型的代表團前往慰問。那麼,該派誰擔任團長呢?派舍利弗等十六弟子,個個都不敢承當,都說自己曾被維摩詰呵斥過;派彌勒等大菩薩,他們也是不能堪任,都說自己挨過維摩詰的批評。最後,終於派出以文殊菩薩為首的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的龐大代表團,承佛委託,至毘耶離城,維摩詰宅舍,前去慰問。一部《維摩詰經》,基本上即是文殊菩薩和維摩詰居士之間的對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中,以阿難遭到摩登伽女大幻術,攝入淫席,將毀戒體;佛陀派文殊菩薩前往救護,將阿難、摩登伽女二人帶回佛所。佛陀對阿難進行教育,是為本經發起的原由。

  《大乘妙法蓮華經》中,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入無量義處三昧,放眉間白毫相光,照遍東方百千萬億佛前。彌勒菩薩對此不甚理解,請示文殊菩薩︰「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文殊菩薩答言︰「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文殊的話發起了釋迦牟尼佛演說斯經。《大乘妙法蓮華經》的〈提婆達多品〉又載︰「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祕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文殊菩薩入大海娑竭羅龍宮,教化八歲龍女於大眾前成佛。法華會後,承釋迦牟尼佛傳付心印,是為圓覺宗不共心印傳承第二代祖師。

二、一行三昧

  文殊師利菩薩以修「一行三昧」著稱於世。菩薩住「一行三昧」,與畢竟空相應,更無餘行次第,又名「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一次,文殊問佛︰何謂「一行三昧」?佛答︰「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一行三昧的要點,是在觀察事物時,要從規律或法則的總體上著眼,不是就事論事地去分別它的差別相。如此才能居高臨下,高屋建瓴。

  如何修「一行三昧」?第一、要從善知識處,聽聞般若波羅蜜,對事物的總相要有一個深入理解。這樣的人才能從事物的千差萬別中,發現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對待真理,還要做到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第二、要在一個安靜的地方,排除種種私心雜念,收攝心猿意馬;於一切事物,不產生混亂的思緒,不去追逐塵境。第三、在淨化思想的基礎上,繫心一佛,專持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這一不可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又有一次,佛陀教文殊入不思議解脫三昧,文殊回答︰「我即不思議,不見有心能思議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議三昧?我初發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實無心相而入三昧。」這裡的「不思議」,是教人們不要捨本逐末,在事物的差別相上打轉。唯有據事物的總相,才能明察一切差別相(以上俱見《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三、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菩薩是大乘甚深空義的奠基人,其特點是不著空、不執有的「不二法門」。「不二」與「無二」——離空、有二邊的涵義相同。文殊此一思想,集中反映在《維摩詰所說經》、《思益梵天所問經》裡。

  《維摩詰所說經.入不二法門品》中,維摩詰居士問法自在等三十二位菩薩︰「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法自在等菩薩皆以「二」說明「不二」。最後維摩詰問文殊,文殊答說︰「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文殊答完,反問維摩詰什麼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此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思益梵天所問經.菩薩無二品》中,文殊菩薩認為「無二」是指一切法性沒有二相。接著他給「二」與「不二」這兩個概念,下了嚴格的定義——什麼叫「二」?凡夫貪著我故,分別二耳;什麼叫「不二」?雖種種分別為二,然實際無有二相。此處,文殊菩薩清楚地指出︰「二」是分別的核心,是指著「我」;無我即無分別,不二的境界則坦露現前。從此出發,文殊答覆梵天一些重要問題——什麼是「修道」?答︰「不分別是法、是非法,離於二相,名為修道。」什麼叫「道」?「以是道求一切法不得,是名為道。是道不令人離生死至涅槃,所以者何?不離不至,乃名聖道。」什麼叫「解脫」?答言︰「不壞縛者。」什麼叫「得度」?答︰「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者。」什麼叫「漏盡」?答言︰「若有所盡,不名漏盡。知諸漏空相,隨如是知,名為漏盡。」什麼叫「涅槃」?「涅槃無來處,無至處。」「佛所說法,至無所至。」

  實際上,文殊菩薩的不二法門,是「離二邊」的即有而空、即空而有、亦有亦空的中道觀。如善現問出世間法,文殊答曰︰「我覓世間相,了不可得,子欲誰出?貪瞋癡,即平等法界。我於是中,非已出離,非未出離。若出不出,則墮二見。」(見《清涼山志》)文殊菩薩「離二邊」的中道思想,為後來的龍樹菩薩及北傳佛教各宗所遵循。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師利菩薩所開出的是重視第一義諦、不拘尋常格式的善巧法門,也經常以反詰、否定乃至突兀的語言或行動,來警醒眾生。後世如漢地禪宗的宗風,與文殊法門亦有頗多相合之處。

伍、豎窮恆遍,三世法王

  研究大乘經典中的聖者,有兩個原則。一、在時間上通三世︰對一個人的研究,要從三世的角度上來考慮;二、在空間上遍十方︰要將他方世界與娑婆世界結合起來探討。關於文殊師利菩薩的種種示現,經典中大約有以下數種記載︰

一、過去古佛

1.《首楞嚴三昧經》

  佛告迦葉︰「過去久遠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龍種上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此世界南方過於千佛國土,國名『平等』,無有山河、沙礫、瓦石、丘陵、堆阜,地平如掌,生柔軟草,如迦陵伽。龍種上佛於彼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初轉法輪,教化成就七十億數諸菩薩眾,八十億人成阿羅漢,九萬六千人住辟支佛因緣法中,其後續有無量聲聞僧。迦葉!龍種上佛壽命四百四十萬歲,度天人已,入於涅槃。散身舍利,流布天下,起三十六億塔,眾生供養。其佛滅後,法住十萬歲。」「迦葉!汝謂爾時平等世界龍種上佛,豈異人乎?勿生此疑。所以者何?即文殊師利法王子是。迦葉!汝今且觀首楞嚴三昧勢力,諸大菩薩以是力故,示現入胎、初生、出家、詣菩提樹、坐於道場、轉妙法輪、入般涅槃、分布舍利,而亦不捨菩薩之法,於般涅槃,不畢竟滅。」文殊菩薩於久遠的過去世,早已成佛;其為釋迦牟尼佛二脅侍之一,只不過是一種慈悲度化的大權示現而已。

2.《佛說放鉢經》

  佛語諸菩薩阿羅漢言:「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貴,度脫十方一切眾生者,皆文殊師利之恩,本是我師。前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文殊菩薩除了是過去世諸佛之師以外,對釋迦牟尼佛也曾有教誨之誼。

3.《菩薩瓔珞經》

  「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有佛,名『大身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剎名『空寂』,正於此處成無上等正覺,與四部眾說微妙法四賢聖諦,廣化眾生,皆令至無餘泥洹界而取滅度。……爾時,大身如來,今文殊師利是。」

  《處胎經》亦云︰「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化,故我為菩薩。」文殊菩薩雖為助佛陀教化,一時權現菩薩之因位,然三世皆為果上之如來。

二、現在已成佛

  《央掘魔羅經》中,世尊告波斯匿王言:「北方去此過四十二恆河沙剎,有國名『常喜』,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應供、等正覺』,在世教化。彼土無有聲聞緣覺,純一大乘,無餘乘名;亦無老病眾苦之名,純一快樂,壽命無量,光明無量。無有譬類,故國名『常喜』。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應供、等正覺』,王當隨喜合掌恭敬。彼如來者豈異人乎?文殊師利即是彼佛。」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實為文殊師利菩薩之本地。

三、未來當成佛

  《悲華經》說︰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第三王子,名曰「王眾」,於寶藏佛所,發菩提心。願於來世,行菩薩道,無有期限,莊嚴佛剎。令三千大千世界、恆河沙等十方佛土,為一佛剎,七寶填廁。又無惡觸,亦無女人及其名字,無有聲聞、辟支佛。一生菩薩,充滿其間。佛號為「文殊師利」。於未來世,南方世界,名曰「清淨無垢寶寘」,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普現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下亦謂︰文殊師利菩薩自那由他阿僧祇劫以來,發十八種大願嚴淨國土,當來成佛,名「普現如來」。

陸、萬川一月影咸彰,究竟證真常

一、遊方大士

  《清涼山志》引《華嚴經》云:「東方去此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色』,其佛名『不動智」。文殊大士,將十萬菩薩從彼而來。」故知法身,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即此即彼,非一非多,不可得而思議矣。

二、化現諸形

  《清涼山志》引《文殊般泥洹經》說︰文殊住首楞嚴三昧力故,能於十方世界,化現諸形,教化眾生。並有偈云︰「文殊大菩薩,不捨大悲願。變身為異道,或冠或露體;或處小兒叢,遊戲於聚落。或作貧窮人,衰容為老病,及現飢寒苦,巡方而求乞。令人發一施,與滿一切願;令發信心已,為說波羅蜜。」

三、居住清涼山

  《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中,世尊告金剛密迹主菩薩言︰「我滅度後,於此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間有山,號為『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及有無量無數諸天、龍、神、藥叉、羅剎、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圍繞、供養、恭敬於是。」此五頂山即大陸山西省五臺縣的五臺山。當漢明帝時,佛法初來,攝摩騰、竺法蘭以天眼通見到文殊菩薩住於此山,奏帝建寺於靈鷲峰,即今大顯通寺。自此以後,五臺山即為文殊道場。又《大方廣佛華嚴經》說︰「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文殊信仰遂以該山為中心,傳播遍及西藏、蒙古、日本等地。

  《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云︰「佛告跋陀波羅︰『此文殊師利法王子,若有人念,若欲供養修福業者,即自化身,作貧窮、孤獨、苦惱眾生,至行者前。若有人念文殊師利者,當行慈心,行慈心者即是得見文殊師利。是故智者當諦觀文殊師利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作是觀者,首楞嚴力故,當得疾疾見文殊師利。作此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佛滅度後,一切眾生,其有得聞文殊師利名者、見形像者,百千劫中不墮惡道。若有受持、讀誦文殊師利名者,設有重障,不墮阿鼻極惡猛火,常生他方清淨國土,值佛聞法,得無生忍。』」如能一心淨信,虔誠、恭敬,讚歎、瞻仰、禮拜、觀修文殊師利菩薩形相,並持誦聖號或念誦本尊咒,凡有所求,皆能如願。尤能淨除一切愚痴煩惱,而開顯俱生智,令辯才無礙、意念明晰、不忘總持,速疾獲證出世之二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