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圓覺密法

發菩提心及願行


密宗行人,無論出家在家,均以發大菩提心為主。〈發菩提心及願行〉即是修此世俗與勝義菩提心不二的法門。智敏、慧華恩師開示:「凡是虔誠堅固菩提心,永不退轉的人,他就是菩薩。而這一位堅固菩提心,永不退轉的菩薩,祂的智慧光明能進入眾生煩惱的心識,能洗滌清淨眾生從無始以來的無明及無始以來的罪障、黑暗。因此,我們用微塵剎土的珍寶來供養佛的功德,遠不及一位堅固發菩提心菩薩的功德。」

學佛首先要明白,佛與眾生,就本覺上而言,是不二的、無異的。所以會有果證上的差異,在於學佛發心的大小不同,因此受教有深淺的差異,證果就會顯示高下的不同。

諾那祖師於開示中舉出小聲聞發心、大聲聞發心、小菩薩發心、大菩薩發心四種發心。譬如發自度心,未計其他,此小聲聞發心;我先成佛後來度生,此大聲聞發心;我法教如舟,我及眾生,同舟共濟,此小菩薩發心;我誓拔濟無餘界,一切有情諸苦難,三世所作諸福利,皆施予諸眾生,令彼速疾成佛,彼所作罪障,應墮三途者,我皆代受無餘,如是發心,乃為上乘,可謂之大菩薩發心。

我們可就此自問發心符合 諾那祖師開示的何種發心?如果僅是小聲聞發心,卻希望即身成佛,則未免乖謬。有很多人發心自己成佛再來度眾生,但 諾那祖師開示這樣的發心證得的是阿羅漢果位,發心度盡眾生才成佛則證得菩薩果位。

值得深思的是「如發心自己是佛,一切眾生均是佛,平等平等,無人我之相者,其證得之果為佛果。」這樣的發心,亦即是基於「眾生與佛,原本不二」來談發菩提心,但是更進一步闡明發菩提心勝義乃是明悟自心本來是佛,視一切眾生無不是佛,安住平等法性,如《金剛經》佛陀開示:「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諾那祖師這段對發菩提心究竟了義的開示,與《金剛經》佛陀的開示意旨相同。

密宗行者之大菩提心,是「普願十方眾生一切業障苦惱等,均歸我代受,我之一切功德,均普施十方眾生,眾生都去成佛,我願入地獄為眾生受苦」,這是從世俗菩提心的發心來說;「視成佛與入地獄,為平等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切為眾生,不為自身」,這是從勝義菩提心體性上而言。「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之誓願如此,若如此發心,便是大菩提心,便與觀音誓願相合,我即是觀音,即是彌陀,即是十方諸佛」,這是密宗行者,無論以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為本尊,發心與本尊的大菩提心、誓願相同,為與本尊不二的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