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

五臺山圓覺宗心印傳承上師舍利塔


五臺山圓覺宗心印傳承上師舍利塔簡介

文殊師利菩薩道場清涼勝境五臺山

一、圓覺宗歷代傳承上師舍利塔矗立五臺山,殊勝難得

  五臺山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為本宗不共心印傳承第二代祖師 文殊師利菩薩應化之聖地,西元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具恩根本 智敏.慧華金剛上師住世時,為紀念、緬懷歷代傳承祖師弘揚圓覺心法之恩德,十分期盼能於五臺山建立一舍利塔;歷經多年的尋找與勘查,終於2009年因緣成熟。

  當時,坐落在五臺山菩薩頂之西、中臺翠巖峰餘脈之腰的壽寧寺,欲興建一座舍利塔,卻苦無經費;後透由五臺山知名的造塔師傅引介,告知其有臺灣佛弟子亦欲在五臺山建塔,但亦尋覓不到一方適合之處。圓覺宗智敏.慧華金剛上師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陳聲漢師兄得知後,立即與壽寧寺當家師父承恩法師商談建塔事宜。雙方洽談甚歡,並同意即刻動工。

  因考量當時舍利塔的打石時間,最快也要八個月,且季節已近冬天;冬季一到,天寒地凍,冰雪風霜,根本無法施工。但建塔工程若延至明年,恐有變數,故基金會董事長陳聲漢師兄當機立斷,隨即與廬山西琳寺住持覺海師伯商討。覺海師伯當下決定,願將西琳寺預計建塔而打造至一半的塔基,先讓與五臺山傳承上師舍利塔使用。塔基安座於壽寧寺後,由造塔師傅繼續打造塔身,最終在冬季來臨前,及時圓滿建塔工程。五臺山傳承上師舍利塔裝臟相關事宜,則恭請羅睺寺住持洛桑多吉法師依照藏傳佛教密續儀軌,如法製作及準備裝臟聖物,內含圓覺宗歷代傳承祖師聖物等。

  傳承上師舍利塔落成啓用當日,恭請西藏類烏齊寺法臺第七世帕確呼圖克圖、康定金剛寺住持布楚活佛為舍利塔開光;臺灣圓覺宗師兄們亦齊赴五臺山,朝禮祖師,參與勝會。當日,天雨甘露,大眾皆倍感法喜充滿!

  因緣不可思議!五臺山傳承上師舍利塔落成啓用後,五臺山旋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此後,五臺山無論進行任何工程,皆須經過嚴格審批,方能進行。陳聲漢師兄回憶︰「我記得在早期的時候,尤其 智敏師父特別提到︰若有因緣,希望在五臺山為 華藏祖師蓋一座塔。上師的加持,我們將師父的願當成自己的願,才能及時將五臺山的舍利塔建造起來。」如今,圓覺宗歷代傳承上師舍利塔峨然矗立於五臺山,令人深感傳承祖師暨具恩根本 智敏.慧華金剛上師之廣大加持力。

  自2010年開始,臺灣圓覺宗弟子每年皆赴大陸,登五臺山,朝禮傳承上師舍利塔。祈願祖師 文殊師利菩薩永為護念,圓覺宗法脈恆久住世,廣利有情!

二、五臺山「壽寧寺」簡介

  壽寧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西元477~499年)。據《清涼山志》卷第二載︰「古名『王子焚身寺』。高齊第三子自識宿命,厭塵勞,于此燃身供聖,菩薩現形火光中。內侍劉謙之回奏,帝悼之,勅建寺焉。唐普雨大師奏昭宗重修,撥州田百頃,充常住費。」

  五代後唐時,該寺曾顯赫一時。北宋太平興國五年(西元980年),太宗詔修該寺;景德初年,真宗又予敕建,改名「壽寧寺」。元代中統年間,該寺成為藏傳佛教於五臺山最早的寺院。寺內有元代碑記和清康熙年間碑記。

  壽寧寺坐北朝南,現存殿堂十一間。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寶殿和後殿。天王殿兩側東為鐘樓,西為鼓樓。文殊殿坐落於王子焚身處,是一座建於石砌須彌座上的六角亭。亭內原供木刻王子像,現供彩塑文殊菩薩像。

三、五臺山「金剛窟」簡介

  五臺山勝景還有一處神祕之地——在碧山寺往西約一百公尺處有一山谷,稱之為「樓觀谷」;在其左側山崖上有一幽深奇崛的山洞,據稱與北臺頂的天井相通,名為「金剛窟」,乃萬聖祕宅。《祇桓圖》云︰「三世諸佛,供養之器,俱藏於此。迦葉佛時,楞伽鬼王所造神樂,及金紙銀書《毗奈耶藏》、銀紙金書《修多羅藏》,佛滅度後並收入此。昔佛陀波利,入此不出。」金剛窟是三世諸佛祕宅,佛與佛子的密壇。

  史傳當年文殊師利菩薩在五臺山應化時,探見此洞後十分歡喜,將其作為三世諸佛法寶的祕密收藏地,先後命弟子將「七寶樂器」、「鐘」、「箜篌」、「星宿劫二佛全身寶塔」、「銀紙金書及百億四天下文字」等五類法寶收藏於洞窟內。菩薩此舉用意究竟何為?或許與「伏藏」類似,或許其意旨更為深遠——當然,定是利益眾生之妙行。

  久遠之前,於迦葉佛時,羅薩王將金銀寫成的三藏顯密經續,以自己身上的寶貝裝飾後,伏藏於金剛窟。後來,印度佛教中觀應成派始祖——大成就者佛護論師在此虹化。大圓滿傳承祖師貝嘛拉密扎(無垢友)尊者證得大遷轉虹光身後,即赴漢地五臺山,發願於釋迦牟尼佛教法未滅前,恆以無死虹身住於金剛窟,每隔百年示現一位化身至藏地弘揚大圓滿法門,度化有緣眾生。帕當巴桑傑尊者及其他許多殊勝的上師,也都曾在此地修行過。此外,在《名山遊訪記》與五臺山記等一些古老記載中也提到,所有五臺山最重要的聖物都埋藏在金剛窟裡——類似伏藏。

  金剛窟於唐太宗貞觀年間(西元627~649年)已成為佛教界享譽中外的著名聖蹟。唐永淳二年(西元683年),印度高僧佛陀波利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及密法傳入五臺山時,受文殊菩薩接引,隱身金剛窟,至今不出。唐大曆二年(西元767年),無著文喜禪師至五臺山傳播牛頭禪時,受文殊菩薩指點,入化般若寺,留下「前三三,後三三」的禪宗神祕公案。

  宋代的金剛窟建有文殊祕宅,窟前有文殊井,窟上有三千眷屬圍遶的等身文殊像。窟旁建太平興國寺,寺內有文殊閣、萬聖閣、金佛閣、五郎祠,分別供奉著丈六文殊像與一萬尊菩薩、五方佛及四大菩薩、三千金佛、抗遼英雄楊五郎像。明、清時期,屢有整修。

  近代金剛窟毀於動亂,西元1970年夏,金剛窟被炸毀,當時爆炸之煙塵中竟顯現文殊菩薩童子像,攝像現存大顯通寺中。千年聖蹟,如今僅存一座明代佛塔。此佛塔為漢白玉結構,高有四公尺,形似澡罐,有十三級相輪,頂上寶蓋、寶珠莊嚴塔刹,是一座古樸敦實的覆缽式塔。

  圓覺宗不共心印傳承第四代貝雅達賴祖師曾告諾那祖師曰︰「汝將來可到漢地禮觀音、文殊。」西元1924年(民國13年), 諾那祖師初抵漢地,應 貝雅達賴祖師懸記,隨眾赴普陀山朝禮觀音聖蹟後,即前往五臺山朝禮金剛窟。

  諾那祖師乃發掘伏藏之人、般若智慧之心法傳人,頂禮朝拜過後,對文殊師利菩薩之妙行利生,或是有所思,或是有所悟……。

  現今,金剛窟雖歷經風雨數千年,仍極具加持力,聞名遐邇;文殊師利菩薩之般若大智,如天降甘霖,潤澤群生,猶似春雨,綿綿密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