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寶成禪寺簡介
一、寶成寺的歷史地位
寶成寺坐落於浙江杭州吳山的紫陽山東麓,原為五代後晉天福年間(西元936~948年)吳越王妃仰氏所建,初稱「釋迦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間(西元1008~1016年)改稱「寶成院」,南宋寶佑五年(西元1257年)賜額「寶成寺」,沿用至今。
歷史上,寶成寺數廢數興,現今寺院建築為上世紀八十年代所重建。寺內巖壁鐫刻有一龕「麻曷葛剌」造像,乃中國內地僅存的一尊具有確切紀年的藏傳佛教造像,開鑿於元代至治二年(西元1322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西元2001年7月,寶成寺麻曷葛剌造像因其在宗教歷史和宗教藝術史上的特殊地位,被大陸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極高的宗教意義與文物特色。
二、寶成寺的建築與佛像
寶成寺簡樸僻靜,面積不大;一單進四合小院,三方建築,一方借山而立。寺內所供佛像皆依紫陽山石壁刻就,正視巖壁上共有造像三龕。佛龕呈橫長方形,龕頂略有弧度,高2.45公尺,寬4.1公尺。
左側龕為「蓮花生大士」造像︰於西元1997年增塑。蓮花生大士為印度佛教密宗大成就者,亦被尊稱為「咕嚕仁波切」(Guru Rinpoche,義為「珍貴寶上師」)。西元八世紀,蓮花生大士進入藏地傳授佛法,創建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寶具全的寺院——桑耶寺,被共尊為藏傳佛教開山祖師。
中龕為「三世佛陀」造像︰自十三世紀以來,三世佛陀是藏傳佛教寺院大殿所供奉的主要佛像。三佛並坐,造型幾乎完全一樣,只是手印有所變化。現存佛像之佛首,為上世紀八十年代重修寶成寺時所補塑。
右側龕為「麻曷葛剌」造像︰「麻曷葛剌」,為梵文mahākāla的音譯,藏音「瑪哈嘎拉」(ནག་པོ་ཆེན་པོ།),漢文譯為「大黑天」。東密認為大黑天是毘盧遮那佛降魔時所現的忿怒相,藏密更以大黑天作為首席護法神加以供奉。元朝尚武,忽必烈尊八思巴(薩迦派第五代祖師)為帝師,宣揚藏傳佛教,故當時大黑天被奉為「軍神」、「戰神」加以祭祀、崇拜。
三、寶成寺與圓覺宗傳承的淵源
西元1995年,智敏.慧華金剛上師命弟子前往大陸杭州,尋找諾那祖師曾經駐錫並開光的「嘛哈嘎囉廟」,即杭州千年古剎「寶成寺」,後立時竭力修復之。
時光回溯至1935年春,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蔣介石委員長派侍從護送時任蒙藏委員會委員兼立法院立法委員的諾那呼圖克圖前往杭州,為寶成寺的麻曷葛剌像開光。此行乃時任南京國民政府司法院院長居正先生(西元1876~1951年,字覺生)所促成。
居覺生院長為中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法學家,亦是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指揮者之一。其從政經歷跌宕,晚年熱心教育,潛心佛典研究。居院長曾收養一義女,後出家為尼,法名靜觀。1934年,秋冬之季,靜觀法師重修寶成寺,居院長為此捐資大洋二萬餘元。寺院既已竣工,當請高僧大德開光。因居院長與諾那祖師十分親近,故促成此行。
千年因緣,冥冥當中似有安排。五代十國時,在錢氏諸王盡心盡力地治理下,讓處於烽煙四起、征戰不休時代中的吳越地區,仍能保持一片繁華與富庶,並為人心注入一股安定的力量。加以錢氏諸王皆敬信佛法,力倡佛教,在以杭州為中心的吳越國境內,建寺築塔,開窟造像,迎來佛教的黃金時代。朝代紛亂,猶遇仁王治世;社會動盪,猶見人間淨土。吳越諸王不僅造就了「東南佛國」的美名,都城杭州更是人文薈萃之地,「富兼華夷」、「百事繁庶」,享有「地上天宮」之譽。
圓覺宗不共心印傳承第七代法嗣錢智敏金剛上師,俗名錢學敏,出生於杭州上虞。上師尊翁錢士燊,於浙江《錢氏族譜》中,明紀為吳越王錢弘俶之第三十四代孫,上師則為錢王之第三十五代孫。而由吳越王妃仰氏所建之「釋迦院」(「寶成寺」),即相當於智敏上師之家廟。歷經千年,寺院重光,因緣實屬殊勝難得。
浙江《錢氏族譜》 智敏上師父母尊親之壽塋